中國新媒體實習心得:文化差異有多大?實習能學到什麼?

實習公司

到北京交換的一個學期,認真算起來我花了最多時間、精力在實習上。我在新媒體實習兩個多月、每周上班四天,實習的單位主要是經營微信公眾號,以數據新聞起家,會用到圖文、長圖、H5等形式。

這篇文章記錄我的實習心得點滴和我在中國新媒體學習到的事情,其實我感覺實習期間學習到的遠大於為公司的實際產出,很感謝主管願意給我這個菜鳥實習機會。(如果你也想在中國找實習的話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邊交換邊實習可行嗎?中國實習現況與3點注意事項)

早上從清華大學宿舍出發騎腳踏車到公司的路
早上從清華大學宿舍出發騎腳踏車到公司的路

這趟實習的開始

我在大三修滿畢業學分之後,安排大四上學期到北京交換、下學期到上海交換,因為暫時沒有讀研究所的想法,想說交換結束就要步入職場,所以趁著交換期間找份實習,以後可以寫在履歷上,而且台灣學生在中國實習沒有限制,我閱讀簡體字也沒有障礙。

單純抱著這個想法,到了北京以後,我就開始投履歷。等到正式上工,我才發現這個想法真是太天真了!身在需要了解當地文化的媒體行業,兩岸的文化差異成為我工作時的困擾(當然其中還有我自己能力不足的原因…)。

文化差異造成的困擾

1.像機關槍一樣的語速

我在北京遇到的人語速普遍比較快,加上口音差異,開會時我常常滿頭問號,編輯講完一句話,我需要頓一下才能反應過來,平時聽不懂同事之間的聊天,也會讓我覺得很難融入同事之間。

大家可能有耳聞大陸人覺得台灣腔很嗲,我在實習期間就曾經多次被同事說講話太溫柔……

2.用語不同、網路梗不同

你知道「老挝」是什麼嗎?

這是我在實習期間查資料看到,並且想最久都想不出來是什麼的詞,後來還是翻牆用Google搜尋才搞懂,原來「老挝」=「寮國」!

還有「薅羊毛」、「割韭菜」、「智商稅」、「風口」這類的用詞即使理解了意思,但因為在自己生活中不常用,寫稿的時候就沒辦法自然運用,硬要寫進去會感覺有點彆扭。有時候我要幫編輯查資料,但遇到像「銀行網點」、「寬帶」這種沒聽過的詞,我還得先搞清楚意思。

因為實習單位是以微信公眾號為主,文章裡會用到一些網路流行語和表情包,有時候連台灣年輕幾歲的高中生用語都不懂了,更別提生活圈不同的中國網路流行語。

3.不同的文化背景

你知道中國過去有哪些熱門的小說、電視劇或者名人嗎?這些可能是他們一代人共同的回憶,能夠引起大家共鳴,選題時會被討論作為題目,但我就只知道少數非常紅的,所以選題會議時只好腦袋一片空白的聽編輯們討論。

4.拼音輸入法

公司提供的筆電不能自行安裝輸入法,電腦系統裡只有拼音和五筆輸入法(類似倉頡),我的解決方法是每天扛著筆電上班。曾經想過要學拼音輸入法,但很難馬上熟練到和平常打注音一樣快,每次思考某個字怎麼拼時,腦袋總是一直跑出注音符號,後來我就放棄了。

不過電腦和手機都可以改變輸入法的設定,直接用注音打出簡體字,所以只要在公司電腦有權限能安裝輸入法,而且可以不看鍵盤打注音或買印有注音的鍵盤膜,這項問題就解決囉!

鍵盤

在新媒體實習學習到什麼?

1.初次使用一些大陸常用的網站平台

(1)微信公眾號

申請微信公眾號需要有大陸身分證,所以台灣人除非有大陸的親朋好友願意申請一個公眾號後,將你設定為運營者,不然沒有機會自己操作微信公眾號後台。

微信公眾號可以作為個人部落格,也可以作為媒體、企業發送資訊的管道(類似Line裡面的官方帳號),但實際使用後我發現微信的規定超多,公眾號中的訂閱號一天只能發布一次訊息,服務號一個月只能推送四次訊息,一個訊息可以包含最多8篇圖文。

已經發布的文章只能修改一次,最多只能修改20個字,而且只能增加或刪除字,沒辦法做格式上的修改。我有一次發稿時沒注意到有一句話要加刪除線,編輯確認時也沒注意到,發布後沒辦法改,只好把那句話刪掉。

公眾號也有言論審查的問題,有些敏感的話題不能發布,我有次發布時顯示內容違反平台規定,試了好幾次最後有成功發布,但至今仍不知道是哪個字眼造成的……

微信公眾平台登入介面
微信公眾平台登入介面

(2)頭條號、搜狐號

中國有很多「XX號」的媒體/自媒體平台,可以想像成圖文版的YouTube,大家都可以註冊、發表內容,有些也有廣告分成。透過網站內的推薦和在搜尋引擎的權重高,發表的內容比較容易被看到,帶來流量。

(3)知乎

知乎是一個問答網站,可以想成厲害一點的Yahoo知識+。我一直沒辦法理解知乎為什麼能成為那麼大的網站,還發展出知乎文化,連知名企業也經營知乎,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,知乎日活躍使用者量達到2600萬!

知乎上可以發表問題、回答問題、邀請回答、發表文章、私訊、關注話題等,發展出常見的問題形式和回答套路的知乎體,例如:

「如何評價/看待XXX?」、「XXX是一種怎樣的體驗?」、「謝邀」……

至於企業如何經營知乎機構號,可以看看這篇知乎問答「运营知乎机构号是种怎样的体验?」,其中奧迪的回答還滿詳細,而奧迪也是最早進駐知乎的機構帳號之一。

2.「業配文」也可以很有創意

實習期間透過編輯們的推薦,關注了一些不錯的微信公眾號。我感覺公眾號的SEO滿差的,過去用Google或Bing搜尋,幾乎沒有看到過公眾號的文章,想要搜尋公眾號,只能直接用微信裡的搜一搜功能,但在台灣很少用微信,所以直到這次實習才認識公眾號。

一些媒體的公眾號或多或少都有軟文,要達成每季的業績,銷售部門會在編輯和客戶之間向兩邊溝通,實習期間有商業案都是編輯和銷售開會,再由銷售去向客戶簡報提案。

我很佩服編輯們每次都能腦洞大開,不看到最後不知道這是什麼廠商的置入,就像YouTube上的業配之王HowHow一樣,業配文也能很吸引人、讓人期待。

列出幾個我有關注的公眾號(建議直接用微信app搜尋,手機觀看效果較好):

微信公眾號截圖。
隨便找了一篇GQ實驗室的文章,下方就有誇獎廣告創意的留言。
隨便找了一篇GQ實驗室的文章,下方就有誇獎廣告創意的留言。

3.原來新媒體編輯的工作是這樣啊!

這也是實習的目的之一吧,用較短的時間嘗試,對行業有初步了解,不然開始做正職才發現不喜歡會很慘。這次實習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適應環境,因為以前的工讀經驗都是有外出機會或是在很輕鬆的辦公環境,但這次卻是整天對著電腦,不斷搜尋、整理、寫作,剛開始我在辦公室會覺得很壓抑。

有些人對媒體的印象就是上網找熱門話題,然後把大家的討論內容複製貼上變成一篇文章,但我看這次實習單位的編輯都盡可能的尋找可信資料,像是需要唐代詩人的資料時,得要找論文,密密麻麻的字看得我頭昏眼花,感覺在查資料過程中了解的,還勝過以前國文課學的,不僅如此,之後還得從這些論文中找出有趣的角度來完成文章。

實習過程裡我還查過很多5G的專業介紹,或者看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英文報告。我覺得要當個好的新媒體編輯,要能緊跟上時事與科技的最新發展,還能總結寫出幽默風趣的文字。編輯的日常就是搜集資料、選題會議、繼續搜集和精簡資料、寫稿、發稿的無限循環。

作品完成還得要讓人願意點進來看,所以在發稿前會花一段時間討論標題,編輯們會拋出一堆標題,再從中選擇,像是在列出一件事情的N種說法般,有時候我會覺得「應該可以了吧…」,但編輯們就是有辦法繼續討論出他們覺得更好的標題。看他們討論標題,我都會一邊想我寫部落格文章標題時是不是都太隨意了(笑)。

實習期間雖然沒有完成太多事情,但這樣的經驗是在學校裡接觸不到的,也是透過實習讓我意識到我的文筆有待加強,所以感謝每個把文章看到這裡的你,我會繼續努力的!

也歡迎參考我的交換+實習系列文章:

Facebook留言

發佈留言